文章摘自早發表于本公眾號2018年7月26日《智慧交通的四個層級和當務之急》。
第1層級
在中國快速機動化、城市化的建設期,交通工程學的理論沒有落地,全中國都很難找到一個“科學設計”的道路交通出行環境場景,已經是一個客觀事實的缺失?,F在如果去補這個缺失,非常必要,但是補不起來了。專家學者們在臺上、網上講的頭頭是道,但是在地上、路上干活的人找不到。因此,我們看看是否可以寄希望于第二個層級。
第2層級
在道路上運行的人、車、路,長期以來是不能形成相互聯系的,依靠的是人的行為去判斷、操作,存在不確定、不可控。 尤其是道路設施、路側設施,設施與設施相互之間都是孤島的形式存在。 美國把交通標志、標線、信號燈、護欄等設施稱作交通控制設施,是非常恰當的叫法。 也由此可知,控制設施是用于管控人與車的行為,既是便利措施,也是干擾措施。 為了讓交通控制設施更加靈活、適用,可變車道標志應運而生。 但是,大量的禁令、指示標志是呆滯的、孤立的,影響著交通流的調配。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,需要把交通控制設施,以及其它道路基礎設施,都進行數字化構建,建立信息聯系通道。 就象我們在用二代sfz、電子車牌識別,如果沒有、車牌,很難想象人臉識別技術、人工智能技術、重大會議活動的安全防控技術如何去實現。
我在帶領團隊去為一些城市構建道路交通設施數字化地時候,為痛苦的是路徑指引、渠化組織、設施設置等等,它們與實際的路網結構、通行負荷、出行狀態是不匹配的,總不能夠在不合理的、錯誤的、缺失的道路交通設施上去展開工作吧?!我們要知道,現在導航系統采集的路徑指引信息,是要與道路上的標志標線保持一致的,否則系統播報與信息點位的情況就會不一致,讓道路使用者茫然不知所措。也因此,原始的交通組織有問題,導航路徑也就跟著有問題。長此以往下去,“導航堵”的明天就會是“智慧堵”,因為基礎、底層的設計與路徑沒有做正確。
于是,我就帶著團隊,從編制《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與安全設施設置導則》、從科學規劃交通信息分層與路徑指引、從精細化交通安全風險控制與組織設計做起,力爭在正確的基礎上去做“數字化構建”這件事。也借機希望能夠彌補個層級的問題,同步做好。
第3層級
有了第二個層級的支撐,道路交通的各個要素都有了生命,人、車、路就都可以被現代科技“工具”聯系起來了,也可以融入更多的數據采集、環境感知、信號燈、動態可變發光標志等智能終端,道路就可以變得真正智慧。出行者在使用道路的過程中,能夠全天候條件下(包括低能見度、惡劣天氣)看得清環境設施,也能夠與車輛共同感應到各種道路要素變化和風險信息。管理者在管理道路的過程中,能夠遠程知情交通運行中人、車、路、環境等全要素的工作狀態,也能夠去調度控制它們的行為和運行。為重要的是,未來,道路設計者有望獲得科學的交通工程設計方案自動化推送,不再需要人力去跑、去應付標準規范,不合理、缺失交通控制設施的現象也不再會有。
第4層級
高德地圖等互聯網公司已經在做這件事,他們多年努力形成的互聯網、高精電子地 圖、電子導航、電子支付等等,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大數據,這個數據進一步形成了新的“交通生態”,于是他們就可以去運行交通管理的“數據大腦”。 前面我講到,把航空、鐵路、城軌、公交、出租、旅游、停車等等這些大量動態交通流的數據都接入進來,再有、二、三層級的支撐,再有智能網聯汽車開上路,“服務于出行”為本質的智慧交通就不再是難事了。 因為,技術能夠實現的,也已經能夠實現,留給路徑和時間就好了。
我們必須認識到,現代科技在日新月異地發生變化,也就意味著管理道路交通的“工具”越來越多、與日俱增,如何使用“工具”已經成為考驗我們的課題。盡管,前面所述的“個層級”問題導致了混亂、事故、擁堵等不堪的現狀,但是,我們還是要有足夠的信心,正確使用好當下、未來的高科技“工具”,讓中國的道路交通運行的更好!